关于山核桃的三次体验:谁知盘中果 颗颗皆辛苦

这种放松感,更多是心理的释放。往年采收山核桃,村民最怕的是树滑,偏偏昌北的山林陡峭,采收的危险系数非一般产区可比。可能是上天的一种考验,十年白露九年雨,每年开杆季,不是小雨,就是台风伴随而来的阵阵暴雨。

记者/高红波


单轨运输车安装后,山核桃下山不再肩扛手挑。

|9月7日 大山川村的秋收“革命”

今天是全区统一开杆日。七点一刻,“临场”记者乘车从锦城出发,大约一个半小时后,赶到我区最大山核桃产区镇岛石镇。此行目的地是大山川村大坞自然村西姑湾。这里原属新桥乡,乡镇合并后随新桥一起划归岛石镇。大山川翻过一座山,就是安徽绩溪。导航也开始不那么听话了,我们不断打听路线,车就慢,又开了十几分钟,终于来到西姑岭。和昌化镇白牛村举行全区开杆仪式遥相呼应,这里也即将举行一个开杆仪式。这在岛石镇还是头一次。

西姑岭有大山川村连片面积最多的一片山核桃林,总面积达4500亩。今年这片山林通过招商引资,全部流转给浙江省森归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。山道两旁零散地插着彩旗,不时有农用车进出,人人脸上洋溢着轻松和喜悦。这些道路的路基不宽,近些年借了山核桃项目的东风,升级为水泥浇筑的林道。会车时,司机格外小心,而迎面的农用车却总是开得飞快。车辆靠近一个大拐弯的开阔处,有欢快的音乐声传来。下车走去,远望村民,或站或蹲,悠闲自在,谈笑风生。

全部流转和张网后,大山川村村民第一次如此悠闲轻松。

不过他们依然全副武装。往年这个时刻,村民早已紧张地奋战在山上,壮劳力上树,挥舞竹竿,女人、小孩在树下拾捡山核桃。一年的收成,多半就靠这半个月的辛劳。此刻他们的轻松,和森归堂的进驻分不开。

要真正做到山核桃林生态经营,规模经营是一条好路子,而规模经营又离不开山林的整体流转。足够的资本引入,是山林流转之后可持续经营的一个前提。森归堂今年上半年一次签下大山川村4500亩山核桃林20年经营权的协议,堪称破题之举。通过半年多磨合,公司慢慢适应村民的节奏,4500亩林也已全部张网。村民并没有赋闲,只要他们愿意,有足够的劳动能力,森归堂全部返聘,从事张网、运输、看护等林地管理工作。

“我家有400棵山核桃,全部流转给森归堂后,每年可以拿到4.5万流转款,”记者随机采访了村民时,第一个遇到的是王胜利。他目前已被森归堂返聘,采收山核桃期间,每天可得工资收入260元。他觉得很划算。

退休老师帅飞飞也赶来“看热闹”。她家常年可收干籽3000斤左右。森归堂进驻后,通过评估,很快一次性拿到今年的5万多流转款。“我们夫妻俩年纪都大了,孩子有自己的工作,采收工又难招,流转后省了很多事,以前这个时候,忙得要命,哪有现在这么轻松。”

这种放松感,更多是心理的释放。往年采收山核桃,村民最怕的是树滑,偏偏昌北的山林陡峭,采收的危险系数非一般产区可比。可能是上天的一种考验,十年白露九年雨,每年开杆季,不是小雨,就是台风伴随而来的阵阵暴雨。

“不敢上网、不敢看电视,也没那个时间,生怕知道哪里有人从树上摔下,最怕听到救护车的声音,”村民王叶芳家里每年有4000斤干籽的收成,算是大户。每年秋季,伴随收获的喜悦,是全家人上山时的心慌。“我从没想过,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,终于结束了。”

开杆仪式上,曾担任多年村干部的王保平,代表村民发言。从村民热烈的掌声看得出,他道出了大家的心声。“我跟村民讲最重要的一层意思就是,整体流转是趋势,长远来看是好事,我们要对森归堂有信心,大家一起保护好山林,不管怎么流转,山林终归还是村民的。我想,这一点永远不会变。”

从采收和经营方式的变,到山林权属性质的不变,不同的人读解出的信息迥异。由于全部实行张网,开杆就纯粹是一种仪式了,因为几乎无需动竿。今天由于森归堂宣发团队拍摄视频和媒体外宣的需要,公司还是组织二十多个村民上山,男女都有,采收了五六袋山核桃蒲。新装了一种轨道运输车,下山时山核桃蒲再也无需肩扛手提,大大节省了劳力和时间。

如何让村民转化为产业工人,这是森归堂需要进一步破题的重要内容。“过程肯定有阵痛,”公司董事长李红利说,要让村民像珍惜自家东西那样珍惜公司财产,需要培训和植入公司文化,“我们做好了准备,每一个课题都会做深做透。”公司在大山川村租了民房,用于存放无人机等设备和办公。

村民从质疑、观望到配合,这个过程,需要时日和耐心。李红利说,相信村民会越来越把他当自己人。“公司管理层吃住在村里,就是想传递一个信息:我们把这里当家了。”

李红利算了一笔账,今年可以收支平衡,明年可以盈利。午餐时,李红利很开心,开了一坛20年的花雕。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,和李白是老乡。他说他也喜欢写诗。他言语间的豪迈,会让人暂时忘记他是一个商人。

闲暇时,李红利写写毛笔字,也是一种放松。今天一早,他用行书改写了杜甫的诗:露从今夜白,月是岛石明。


|9月8日 抢先上市和按兵不动

熟悉临安本地山核桃生产流程的都知道,大部分临安山核桃一般要到9月中旬上市,然而9月初,市面上已有当季新鲜山核桃上市。众所周知,因产地立地条件不同和气候等原因,周边安徽和淳安产区,山核桃成熟较早,采收也未有统一日期,最早每年八月下旬,就陆续开采。因此,这些抢“鲜”上市的山核桃,有些并非出自临安本地。

为了解山核桃加工情况,8日早上记者前往山核桃加工地。在清凉峰镇,记者看到一辆满载货物的安徽牌照货车,开往龙岗方向。从车辆来源、货物包装外观、行驶方向等综合情况判断,满载的货物非山核桃莫属,去往的方向应该是龙岗。之后, 该货车的确驶入了龙岗坚果炒货城,停在一家加工厂前,准备卸货。作为全国最大的山核桃加工基地,龙岗拥有两处加工点,这两点成一线:一是坚果炒货城;二是郡沃村。据货车司机介绍,他从上周开始,每天往返安徽歙县三阳和龙岗坚果炒货城:“起初几天有水籽,这几天都是干籽了,一般每趟装两三千斤。”

由于歙县三阳的脱蒲市场起步早,规模越来越大,近几年我区许多山核桃也都拉到三阳脱蒲,再回到龙岗等地加工。到8日为止,三阳过来的山核桃,大多是安徽本地和淳安所产。

繁忙的加工车间,抢占中秋前的上市先机。

进行代加工的这家工厂,负责人叫盛慧苹。她一边捧着饭碗,一边接前来委托加工的单子。她说每年代加工都从9月初就开始,大部分是安徽和淳安的山核桃,工厂去年代加工了30万斤干籽,“今年产量下降,人工也难招,加工量肯定会下降。”她说这几日忙得要命,饭点都是紊乱的,有时间就吃几口。

盏茶功夫后,一辆面包车驶进厂区。司机姓闻,是淳安王阜乡人。他每年都要来龙岗加工山核桃。“我们淳安山核桃属王阜乡质量最好,这几天水籽收购价每斤20块3毛到4毛,和临安差不多。”

记者随后来到位于郡沃村的杭州临安创辉食品厂和童昌食品厂。这是该村规模较大的两家山核桃加工厂,都以代加工为主。不同的是,创辉的代加工客户群更广,童昌则主要给恒康代加工。

因此,创辉加工的山核桃来源更多元,开工也早。8日上午,厂区门庭若市。工人忙得不可开交,加工好的核桃仁、手剥山核桃等成品,正在包装、出货,运往各地商场、门店甚至消费者家里。厂区门口运来山核桃代加工的车辆络绎不绝,大部分牌照显示是安徽的,且多从歙县三阳过来。

和创辉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童昌的按兵不动。“恒康三分之一都是我们加工,他们对品质的要求很高,一要求我只收购临安本地产山核桃,二要严格遵守传统工艺,这就意味着至少要晒足三个太阳。”在厂区屋顶的晒场,公司负责人童奇跃,指着大太阳下晾晒的满地山核桃说,恒康产量锐减,导致童昌每年供货量下降,但他佩服恒康对品质的坚持。

他蹲下身,捡起几颗山核桃,分成四份。他指着第一份最多的山核桃说:“这是农民,人数最多,最辛苦,获利最少。”他又一次指着第二份和第三份说:“第二个环节是返销户,利润高些,但弄不好就亏得倾家荡产,第三个环节是我们代加工厂房,赚点微利,真正赚钱的是终端,他们把到手的山核桃摇身一变,提高价格,赚取最多的利润。”


|9月14日 汪记的“第一炉香”

几十年市场的大浪淘沙后,留下来的临安本地山核桃知名品牌,已越来越少,其中汪记的声誉日隆,早已成为诸多杭城乃至外地拥趸选购临安产山核桃时的不二之选。只收购临安本地山核桃、严格遵守传统加工工艺,这些坚持,使得每年秋季汪记的山核桃上市时间,都比大部分厂商晚。

汪记创始人汪亮华是土生土长的清凉峰镇人,老家在顺溪村祝川自然村。他的生产厂区就在家门口。今日上午,这里出炉了今秋第一锅汪记山核桃成品。记者10点赶到厂区,在汪亮华的带领下,先参观了山核桃锅炉翻炒车间、核桃仁加工车间、核桃仁拣选车间和质量检验室。

记者按厂区管理人员的要求,穿上白色工作服,戴上口罩、脚套,洗手,消毒。即使不是疫情防控的需要,这些动作也是汪记厂区工作人员和所有参观者的标配,是质量安全保证的前提之一。

汪记坚持采用本地山核桃原料,每一道工序都遵循传统,不为抢上市而以次充好、偷工减料。

汪记的门店经营模式较为独特,介于直营和加盟之间。每家门店,从租赁到装修和后期维护,全由汪记出资完成,店长分期返还门店房租和装修费等成本,山核桃产品的经营所得,归店长。汪记的利润从供货上获得。“我们还会返利,比如去年疫情,上半年实体店销售普遍不景气,我就给每家门店返利。”汪亮华说,只有抱团发展,山核桃品牌才可能真的做大做好。

为拓展消费群,汪记每年都会开发一到两款山核桃新产品,它们很快就被模仿甚至抄袭。最早由汪记开发的山核桃仁牛轧糖,眼下很多企业都在生产,汪亮华非但不计较,反而经常和其它企业交流产品得失,希望大家将延伸产品开发做得更好。这两年,汪记委托杭州利民等老字号开发出山核桃仁薄脆饼、山核桃仁冻米糖等产品,推向市场后,深受消费者青睐。 也有一些比较恶劣的企业行为。去年10月中旬,一家山核桃加工厂直接抄袭汪记包装设计。“小企业不像我们有专门的设计人员,这样做可以节省成本吧,”朋友气愤地将消息告诉汪亮华,他知道后,反而劝告朋友淡定,“与其计较,不如把精力放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上。”

汪亮华的大部分时间在杭州主城区,老家工厂的生产,主要靠父亲汪松涛、母亲鲍祝英和几个舅舅把关。看到有别的厂家为早日上市而压缩工艺流程,老人家难免“眼红”,也想稍微省点心力,比如少晒一天太阳。这时都会遭到汪亮华的严厉劝阻。习惯成自然,如今老两口对质量问题毫不马虎。

在山核桃仁挑选车间,记者看到被淘汰下来的黑斑核桃仁,以为会被再利用,进行加工,成为核桃仁粒子,用于制作薄脆等汪记延伸新品。“我们会直接销毁,这种核桃仁味道苦涩。”鲍祝英说。

最近几年,汪记在销售上使出两个杀手锏:一是上半年购买的山核桃,消费者如果不想吃,只要在保质期内,可在当年9月份新品上市时,一比一以旧换新。二是每年8月底9月初,汪记会批量粉碎陈籽、当季坏籽和霉斑核桃仁。

“这样做,是告诉消费者,汪记只做好产品,我们有这个自信和底气。”汪亮华说,只重眼前小利,其实是自断后路,“汪记的客户回头客居多,以口碑带动销售,这是客户对我们坚守品质最好的回报。”

面对直播带货等网络销售的汹涌冲击,汪记也顺势而为,每年招收90后乃至95后的年轻人,开始做短视频,挖掘年轻消费群体。守江山难,难在只守摊而不抢滩,等有一天死在沙滩上,还不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。汪亮华灵敏的商业嗅觉,使他能多想几步。

汪记坚持采用本地山核桃原料,每一道工序都遵循传统,不为抢上市而以次充好、偷工减料。

杨冰佳是刚加盟汪记的新生力量,负责汪记APP的开发使用和营销。今天是她第一次跟随汪亮华深入厂区学习考察。她喜欢自拍,热爱生活,每天更新朋友圈动态。当看到每一粒汪记山核桃都经过工人精挑细选,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守传统工艺,她觉得不可思议,乃至感动:“原来山核桃生产是这么辛苦的。” 一旁的汪亮华听到,则告诉她,更辛苦的还不在这里,而在山上采打。

汪记这几年的品牌推广语是:品汪记,不忘记。汪亮华说,“不忘记”也是对山民的尊敬、对大自然的敬畏。“每一颗山核桃都来之不易,我们怎能不全力以赴做好产品?”汪亮华不厌其烦地向新客户解释,汪记迟一点上市,是因为每一颗汪记山核桃,都需经过晾晒、分级、浮选、蒸煮、配料、炒制、摊凉、质检、包装等十多道工序,“小核桃大用心,做足功夫,才能做出好滋味。”

从2001年开出文晖路第一家汪记,到前年在滨江开出第18家门店,汪记已走过整整20年,以中国传统标准,时值加冠之年,这是成人的标志。“不管网络如何喧嚣,汪记会坚守传统工艺,守好实体店。”要不是疫情影响,汪亮华回临安开出第19家门店的计划早已实现。汪亮华说,下一个20年更关键,他要带领汪记步入成年,走好每一步。
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