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码产业“成长的烦恼”

农历辛丑年伊始,我区对标全省“建设‘重要窗口’,展现‘头雁风采’”要求,隆重启动“新春有约”双线“三服务”活动。

作为“三服务”中重要一环的服务企业,广受各界瞩目。无工不富,产业兴区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抓好工信产业。“三服务”2.0版让我区企业家感到鼓舞,信心大增,纷纷表示要捋起袖子加油干。然而作为产业发展之困的老大难问题——土地瓶颈如何打破,平台建设如何优化,成为当下我区新一轮产业发展必须率先破解的困局。

记者/高红波

青山湖科技城 金凯华/摄

|如何开启产业的春天

作为成长性企业,位于江南体育最新地址 的杭州蓝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新年就遇到了一个大坎。这家企业已成为特斯拉、蓝思科技等著名上市公司的供货方,去年产值已达2亿元。企业订单不愁,资金充足,想建厂房、再上一个台阶,却碰到了土地制约这个大瓶颈。

“上新项目,产能成倍增加,可眼下至少需要土地30亩。”公司总经理潘红坚将问题提交到江南体育最新地址 ,让他没想到的是,他很快收到我区“新春有约”双线“三服务”办公室的反馈。项目联系相关人员立即带领企业服务专班、区纪委以及水利水电局、规资局、江南体育最新地址 等部门镇街来到蓝盛,现场研判问题。

“先行尝试‘另行选址’和‘购买存量土地’这两种解决方案,为后期问题的彻底解决打好基础。”潘红坚表示,如此快速、高效、暖心的服务,使他如沐春风。

税务部门走进杭叉开展三服务 金凯华/摄

在板桥镇,拥有65年全区最长民营企业办厂史的杭州天恒机械有限公司,同样因土地指标而发愁。“三服务”办公室项目攻坚组搜集到这一问题后,专班蹲点厂区,会同规资、住建、消防等部门共同协商,最终通过拆旧建新、盘活现有土地资源的方式,暂解燃眉之急。

截至4月1日,全区38名区领导共开展“三服务”走访128次,累计4979名机关党员干部走访企业1016家、农户2537家、村社726次、重点项目150次,共收集问题1465个,解决问题1448个,解决率98.84%。

“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新春也到了。”杭州普天乐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建文乐观表示,作为全区电线电缆协会理事长,他近几年为全区电线电缆行业改造提升殚精竭虑。“前几年政府支持企业的力度其实逐年加大,”孙建文告诉记者,“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如此关注,举全区之力密集调研企业,搜集问题并力推解决,已经很久没看到了,这让企业信心大增。”

无工不富,抓好工信产业,就像孵母鸡,鸡生蛋,蛋孵鸡,财源滚滚,一地的长期发展才有源头之水。“过去几年,我区统筹推进美丽城区、美丽城镇、美丽乡村建设,巩固城乡融合成效,城乡面貌大变样,为新一轮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,”区经信局局长沈文奎表示,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,只要上下齐心,全区新一轮产业大发展的春天定会如约而至。

其实过去几年,我区对工信经济的扶持呈逐年加大趋势,这从财政支持力度上也得到了验证:2015年各级财政共拨付工业扶持资金10162.66万元,其中中央省市为6158.0万元,区本级4004.5万元;2019年拨付资金26918.23万元,其中中央省市13242.56万元,临安区13675.67万元。

也就是说,过去5年,我区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,增长超过1.5倍,其中本级财政支持,从每年不足5000万元跃升到1.3亿。

产业不放弃,才有了我区近几年GDP增速的“稳步上升”,然而,若将这个速度和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同不断加快的融杭进程、不断加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公用事业投入相对照,压力山大。尤其是如果剔除土地财政后,就不能不让人为发展的后劲捏一把汗。

举全区之力发展产业,尤其是要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工信产业,已成共识。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春天,首先要从工信产业发展中去寻找;产业春天的持续,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;高质量发展,必须优化平台建设,盘活存量空间——“新春有约”双线“三服务”活动,一定程度上,已向全区释放了这一信号。

有鉴于此,刚结束的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提出目标:聚焦“高质量”,加快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,产业是临安发展的基石,我们要集全区之力推进产业兴区,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和质量持续提升。

蓝盛、天恒机械等部分企业解了燃眉之急,不代表面上的问题有根本改善。土地的瓶颈问题,仍然是企业发展迎来产业春天的拦路虎。

|内部挖潜拓展新空间

土地问题的解决之道,方法有两个,一个是争取更多的土地指标,并向工业用地倾斜。实际上我区这几年的工业用地占比明显增加。

记者从区规资局获悉,2019年以来,我区共出让工业用地115宗,面积2834亩,占全区总出让面积的比例达到46%,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比总出让面积连续两年超过40%。

“由于举全区之力打造青山湖科技城,每年上级下达我区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,用于工业的接近三分之一向科技城倾斜。”区规资局国土空间规划科李佳告诉记者,从全区来看,指标需求远远大于指标下达数,土地指标的紧缺问题还是没有改善。

“占比提高,总量未必增加,但已经显示出在重视产业发展方面的力度,” 区规资局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科科长方淼军告诉记者,“然而工业用地的制约仍将长期存在。”

除了向上争取土地指标,另一个重要杀手锏就是内部挖潜,盘活土地资源——我区从未停止这类努力。

时光倒退十年,彼时大到全区两会讨论政府工作报告,小到重点项目协调会,要求解决土地问题的呼声从未停止。对于农保率85%的我区来说,用地紧张早已严重制约工业平台建设进而影响经济发展。大约从2010年开始,我区从工业零土地技改,试图走出一条破解土地困局的新路子。

浙江万马电缆股份有限公司领风气之先,引进全新德国特乐斯特500KV交联电缆生产线,由德国专家参与设计,当时在行业内算是开了全国先河。该生产线没有另找新地块,地上158米、地下9米的超高立塔建设,全部在原300亩厂区内完成。

当时尚属后起之秀的杭州福斯特股份有限公司,2010年成功盘活原中诚纺织的土地和厂房,实施零增地技改,项目当年开工、当年竣工投产,实现“爆炸式”发展。到2011年,福斯特年产值突破20亿元,80%产值都来源于该产区。

零土地技改效果非常明显。2011年,我区1000万元以上零增技改项目37个,实际完成投资8.69亿元,全部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57.25亿元,按平均投资强度150万元/亩计,这39个项目的实施相当于减少新征用地976亩。2012年前4个月,我市有1000万元以上零增技改项目24个,实际完成投资0.99亿元,按平均投资强度150万元/亩计,相当于减少新征用地427亩。

“企业节约成本,政府盘活了用地。”当年任经信局局长的汪其顺表示,那几年通过零土地技改内部挖潜,解决了一大批企业发展的土地问题,是继“向山要地”之后的“向天要低”,成为连续多年解决土地瓶颈的一剂“良方”。

杭州可靠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金凯华/摄

工业用地从农转用报批开始,到“招拍挂”完成,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。尽管每次在农转用组件报批后,总是紧盯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尽快批复,但因其审核周期较长,总与企业的期望存在距离,往往上半年报批的计划指标,要到第二年上半年才批准。半年多时间的耽搁,很可能就让企业错失发展先机。而零增地技改则可以规避此类风险,抢抓发展机遇,同时解决了大量土地缺口,成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。

更早一些,我区发展工业平台使出一招“向山要地”。2007年,青山湖科技城的前身——省级科创基地,承接杭资梯度转移企业,以杭叉、杭氧为代表的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业快速落户我区,靠的都是推平山坡造地腾出发展空间。我区各镇街也纷纷向山要地,各显神通,甚至连岛石镇都曾计划开辟一个工业园。

|1+3+X,不搞平均主义

结合向山要地、零土地技改等举措,通过多年工业平台建设,我区基本呈现“1+3+X”的空间格局。但是这个格局也存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。

“1+3”又叫“一核三园中”,其中“1”是指青山湖科技城核心区块,即科技城本级加横畈区块;“3”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区(即金马加高虹区块)、玲珑工业功能区(玲珑—锦南)、於潜工业功能区。“X”是指“1+3”以外各镇街工业功能区、工业集聚点;这些地方,今后将统一称为工业集聚点。

“X”工业集聚点分布于锦城、玲珑、板桥、太湖源、天目山、太阳、潜川、昌化、河桥、龙岗、清凉峰等11个镇街的22处,有企业573家,现状工业用地占全区的25.96%,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,可盘活用地381亩,可拓展面积828亩。作为全区工业方阵的重要补充,“X”的潜力不容小觑。

“X”中,除了太阳、昌化和龙岗,其他大部分集聚点的产业定位都不清晰。比如锦城新溪桥工业集聚点,涵盖了橡胶和塑料制品、通用设备制造、印刷品、纺织服装服饰、金属制品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等产业。太湖源青云工业集聚点,涵盖了电线电缆、绿色照明、电梯配件、复合装饰材料、无纺布、印刷制品等产业。

产业定位模糊,就难以产生产业集群效应,行业难以做大,要素集聚效应无法叠加,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就难以达到。这些集聚点最早要么由企业自发集聚而成,大多以租用厂房起家,规模小,类型复杂,要么规划的钢性不足,到后来捡到篮里都是菜,产业发展越走越偏。

更让人担忧的是,大部分工业集聚点普遍存在低效用地的情况,土地供而未用的现象也不少。据区规资局摸底调查显示,全区工业低效用地共414宗,面积达5697.2亩。其中一些工业集聚点,存在基础配套落后、污水处理能力不够、厂房闲置等情况;企业两层及以下厂房普遍存在,而这些小企业改造旧厂房、提高容积率的意愿较低,或者因为前期手续问题,未能办理不动产证,因而无法对原有厂房进行加层改造。

玲珑工业平台 金凯华/摄

我区2019年开展的存量工业用地现状调查摸底发现,全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44.21平方公里,其中城镇建设用地约57.06平方公里,农村建设用地约87.15平方公里,城镇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面积约21.75平方公里,工业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为38.12%。在业内看来,一个地方工业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到25%就是一个警戒点。我区工业用地的低效可见一斑。

“淘汰低小散、整治低效用地已势在必行,”一位曾经分管企业的部门负责人表示,只有断臂求生,不搞平均主义,“1+3+X”才能有机更新,全区才能完成新一轮产业格局重构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,“十四五”各项指标才能如期完成。

当然,如何平衡原有工业集聚点和新一轮有机更新,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。在日前举行的全区工业平台有机更新镇街意见征求会上,18个镇街党政一把手纷纷畅所欲言,在各自镇街财政考量、稳定就业等方面提出意见。

处于“X”当中的江南体育最新地址 党委书记王学超表示:“平台的有机更新政策既要有钢性,也要有弹性,尤其是对工业用地履约,要有区级层面给出政策包,各职能部门统一行动。”

区经信局局长沈文奎表示,摸清企业家底,盘活存量用地,是眼下破除土地瓶颈的第一剂猛药。眼下,区经信局正在牵头办理企业档案,为每一家企业独立建设档案。通过完善企业“一企一档”数据,将梳理出“一核三园”以及分散在全区11个镇街22个工业集聚点内供而未用、用而未尽、建而未投、投而未达以及亩均税收低于1万元的五类低效用地企业清单。

一企一档建立后,对符合产业导向且有意向改造的低效用地企业,经发改、经信、规资、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审,允许供而未用的重新挂牌出让,用而未尽的按照土地出让合同要求重新规划设计;建而未投、投而未达的制定“一企一策”,通过招引项目、连片开发、兼并重组等方式,镇街与企业签订限期整改承诺书;对不符合产业导向或拒不改造提升的低效用地企业,将充分运用亩均差别化政策,开展土地履约情况、违章建筑、环境影响等联合执法行动,强势推进企业改造提升、提质增效。

此外,我区还将集中开展工业用地履约清理专项行动,加快研究制定《临安区产业建设项目履约达产联合验收办法》,对企业未达到履约监管协议的予以分类处置,打造监管闭环。同时修订完善《临安区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办法》,制定《临安区工业平台综合绩效评价办法》,为全区保总量、扩增量、促转型提供有力政策支持,并落实工业用地指标和财政资金奖励政策,激发各镇街、企业推进临安产业提升发展的源动力。相信到那时,我区产业定将迎来一个持久的春天。


Baidu
map